家門口打工的留守老人
大家都在講農村凋敝,但在深度貧困地區(qū),我看到了凋敝的另一面。
在缺少年輕勞動力的貧困山村,村村成立集體經濟合作社,辦起或大或小的產業(yè),被媒體定義為“留守”“空巢”老人的村民,在家門口找到了打工機會。
他們年齡大多在50歲到70歲之間,還有一些超過70歲,甚至80歲。通過務工,這些老人每天有50元~80元的收入。換個角度看,這些老人在家門口打上一到兩個月的工,就可以脫貧。
80歲的務工老人不多,有時我下鄉(xiāng)調研會問一問,但從沒有在勞動現場見過。一些鄉(xiāng)鎮(zhèn)擔心老人歲數太大,怕出意外,會為他們找一些輕松點或者“安全”點的工作崗位。但不會勸退,因為扶貧也是扶勤,要保護所有貧困戶的務工積極性。
我下鄉(xiāng)調研,遇見過一位76歲的務工老人。老人每天從山下坐車上山,午飯就在山上吃。原本老夫妻兩個人都在村里打工,但老爺子身體不太好,沒堅持下來。
剛開始,老太太要上山務工,大家都勸她,怕她受傷。她說如果自己摔壞了,不讓任何人負責。
老太太以前是村里的婦女主任,閑不住。后來她的兒子從城里回來,又勸她不要上山務工,兒子提醒她,如果缺錢花就跟自己說,這些年養(yǎng)兒養(yǎng)女很辛苦,現在該休息了。但是老太太不這么看,堅持要找點事情干。
老太太現在山上和一群村民負責養(yǎng)羊、種烤煙、種樹。大家考慮到她的年齡大,會安排別人挖坑,讓她來栽樹。但干起農活來,老太太從不示弱。
她說以前最苦最累的時候,是土地剛從集體分到個人那會兒,因為當地缺水,所以種田要看天,晚上下了雨,那晚上就要趕緊把田種上,當時家里20多畝地,非常辛苦。
現在老太太很開心,她覺得現在跟以前比,政策好,打工機會多了,尤其是交通好,現在上山可以坐車,以前可不行。
在我掛職幫扶的地區(qū),不僅村村成立合作社,而且很多鄉(xiāng)鎮(zhèn)引入外地龍頭企業(yè)合作,有些產業(yè)規(guī)模做得很大。每天早晨,大批的村民們會到山坡上坐等務工,只要天氣允許,年輕一點的村民會給大家分組,依次到不同的地方務工。
我和同事寫過一篇報道《造血式扶貧,1個月干出過去1年的收益》,發(fā)表在《新華每日電訊》上。報道講述了65歲的貧困戶鄧宗芝,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但靠在家門口的合作社打工,一個月能掙到兩千多塊錢,比過去種玉米一年的收入都高。
換個角度看,產業(yè)扶貧不止改變了貧困鄉(xiāng)村的面貌和貧困戶的收入,隨之發(fā)生的更重要的改變是貧困戶思維上的變化。
過去貧困戶靠山吃山,把自己的一片田看得比命都重要,而且按照沿襲下來的傳統(tǒng)方式耕種非經濟作物,非常辛苦,但收益很低。而且不管幫扶干部怎么幫著他算賬做解釋工作,有些貧困戶就是不愿意接受“變化”。對他們來說,變化往往意味著風險。
像鄧宗芝這樣的貧困戶,不會寫字,也不關注外邊的世界,但他們開始試著接受“變化”。他們不僅通過在合作社務工提高了收入,實現直接脫貧,而且通過在合作社務工,通過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經營,他們看到“變化”所帶來的收益,慢慢讀懂了這背后的邏輯。而這種帶動效應,對于深度貧困地區(qū)而言,意義重大。
貧困戶家貼滿獎狀的墻
人們愛用家徒四壁來形容貧困,但不少貧困戶家,四壁并不貧困,上邊貼滿了獎狀。
下鄉(xiāng)次數多了,我慢慢發(fā)現,最讓貧困戶自豪的兩樣東西:掛在房梁上的臘肉,貼在墻上的獎狀。臘肉代表當下,獎狀代表未來。
有次到一個貧困戶家里座談,臨走時,稱贊他們孩子學習好,獎狀貼了一面墻。男主人滿臉驕傲地說:“還有幾張呢,墻上貼不下了?!蹦且凰查g,無論是在墻上,還是在男主人的臉上,你都感受不到絲毫窮困。
到貧困戶家里走訪,經常遇到老人聽不懂普通話,中年人不會寫字的尷尬。大部分貧困戶,世居深山,很少與外面的世界產生聯系,他們習慣了房前屋后種點田的慢悠悠的生活。脫貧攻堅對他們來說,是改變,也是挑戰(zhàn)。他們害怕改變,沒有信心面對挑戰(zhàn),于是他們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希望他們能夠走出去。
去年我到一個深度貧困村調研,發(fā)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這個村子貧困程度高,產業(yè)基礎薄弱,年輕人少,貧困戶參與產業(yè)的積極性低,駐村干部推進工作很吃力,但村里的貧困戶非常重視子女教育,村里每年都能考上幾個大學生。
后來我跟駐村干部講,多考上幾個大學生,也應該算是幫扶成績。脫貧攻堅的目標是斬斷窮根,既要斬斷上一代的窮根,更要幫助下一代避免重復上一輩的生活。
在深度貧困地區(qū),之所以出現“窮家富教”的反差,一方面是因為貧困戶的覺醒,另一方面要歸功于特殊的教育補助政策。
以我所掛職幫扶地區(qū)為例。這里雖屬貧困地區(qū),但不僅村村有幼兒園,而且貧困戶的孩子從小學到中學,可以拿到比國家標準更高的補助。比如讀高中的孩子,在國家補助的基礎上,每年還可以再拿到1000元的扶貧專項助學金,以及教科書費、住宿費減免。
不要小看這些補貼,它對于一些貧困戶來說,是可以決定孩子命運的砝碼。
有次到一個貧困戶家里走訪,進了院子發(fā)現屋里屋外收拾得很干凈,主人看起來也很干練,夫妻倆一個在家養(yǎng)了幾頭牛,一個在附近打短工,收入相對穩(wěn)定。按說生活條件應該不錯,可他們因學致貧,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家里有三個孩子在讀書:老大讀高中,老二讀初中,老三讀小學。雖然因學致貧,但這個家庭沒有讓孩子放棄讀書,即使老二成績并不好,他們還是選擇了堅持。女主人心直口快,苦日子不會太長,希望國家政策多幫扶幾年,堅持到老大大學畢業(yè),生活一定會好起來。
說到教育補助力度大,我遇見過比較極端的案例。初到地方掛職,同事幫我們對接了一個項目,可以幫助貧困戶的孩子去外地免費讀職業(yè)中學。前期對接和籌備工作很順利,但最后報名時,出現意想不到結果:前期對接過的孩子不想去了。一問才知道,當地讀職中的教育補助很高,家長不愿意讓孩子去外地,即使是免費讀也一樣。
-
大別山扶貧有群“啄木鳥”
新縣紀委2017年開展“進百村解百題”助推脫貧攻堅活動時發(fā)現了這一問題。2018-07-17 17:08:18
-
“不畏難、不畏煩、不畏苦”——記“80后”扶貧干部李朝陽
對于河口村實現全部脫貧,李朝陽充滿信心。2018-07-16 08:40:16
-
立下愚公移山志 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河南省濟源市精準扶貧脫貧工作紀實
2015年,在中央扶貧開發(fā)工作會議上,習近平要求全國人民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作為愚公移山精神的原發(fā)地,濟源市2016年12月把每年的6月11日設立為“愚公移山精神紀念日”,以進一步弘揚城市精神,讓愚公故里處處充盈昂揚向上的勵志能量。2018-07-17 08:33:56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