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28日電(記者沈文)在抗瘧藥青蒿素的攻關過程中,廣東中醫(yī)藥大學李國橋教授為深入研究惡性瘧疾的發(fā)熱規(guī)律,將帶有惡性瘧原蟲的病人血液注入體內(nèi),并全程堅持來體驗病情變化以獲得最真實的資料。他們最初的臨床療效試驗,為青蒿素研究進展邁出重要一步,也為這項日后獲得科學界認可的世界級科研成果做出了值得后人銘記的貢獻。
“兩彈一星”參與者的口述歷史更是體現(xiàn)出激情燃燒歲月的責任擔當:原子彈從押運到裝配,每一個動作都反復演練,甚至螺絲釘擰幾圈都要爛熟于心。由于這種嚴謹?shù)淖黠L,核試驗過程中沒有出現(xiàn)一點紕漏。但這也不妨礙他們浪漫地生活:到斷流的孔雀河中嬉戲……
這些鮮活的歷史細節(jié)在28日整體面世的《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叢書中不勝枚舉,讓科學家神秘的科研人生得到了多元化的展示,不僅為科學史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史料,而且提供了為檔案等制度化文獻所無法展現(xiàn)的個性化視角,拓展了科學史的研究領域。
《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叢書發(fā)布會暨研討會28日在中國科學院科技戰(zhàn)略咨詢研究院舉行。孫鴻烈、柳懷祖、劉鈍等科學家、國際知名科學史家、重大科研活動見證者圍繞科技創(chuàng)新的啟示等相關議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叢書副主編、中國科學院大學中科院院史研究中心主任王揚宗教授說,這套口述歷史為研究我國科學家的成長模式、科學家的團隊合作、科研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改革等一系列影響我國未來科技發(fā)展的問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案例,也更為全面地反映了“兩彈一星”、人工合成胰島素、電子對撞機等20世紀中國重大科技工程的發(fā)展歷程,同時為普通讀者理解科學精神、走近科學家提供了可讀性強的出版物。
從2006年春開始至今,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這套叢書歷時12年。近400位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經(jīng)歷,54種56冊巨著,真實地還原了我國重要科研活動、重大科研獲獎成果的研制過程。
今年8月,湖南教育出版社又將叢書重新設計,整體推出。叢書總策劃、湖南教育出版社編審李小娜告訴記者,他們堅持嚴格的標準遴選訪談者,雖然因此一些口述史無法完成而留下遺憾,但由于高水平專家的參與,保證了史料的質(zhì)量,為研究者提供了信史。為保證叢書的整體性,她對每種類型的圖片尺寸都作了詳細規(guī)定,對圖片與文字的間距要求細致到毫米。她自己一頁一頁地量圖片尺寸和行距間距。她透露,該社正在策劃這套口述歷史的續(xù)篇。
-
大數(shù)據(jù)"坑熟客",技術(shù)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zhì)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