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文朝榮像(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fā)
新華社貴陽4月13日電(記者李凡)貴州畢節(jié)市赫章縣海雀村,從“苦甲天下”到如今的林茂糧豐,離不開一位“老愚公”——文朝榮的付出。幾十年來,他以赤子之心帶領村民用綠色斬窮根,在苦寒的烏蒙大山深處種出一片幸福地。
20世紀80年代初,地處喀斯特山區(qū)的海雀村,土壤貧瘠,森林覆蓋率不到5%。“能種的地方幾乎都種了,可就是產量上不去?!?982年開始擔任海雀村黨支部書記的文朝榮很是焦慮。
土地廣種薄收,風沙漫天,村民窮得只有住杈杈房、衣不蔽體,海雀村陷入了貧困的怪圈。
“只要山上有樹,就可把風沙擋住,山上有林就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養(yǎng)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糧?!毕蜇毨麘?zhàn)的想法在文朝榮心中萌芽。
白天種樹、晚上油燈下鉆研造林技術,文朝榮以身示范,2年內在山上種出了千余株華山松。1986年冬,在文朝榮號召下,300余名青壯年每天冒著嚴寒挖樹窩、種樹苗。百余公里的運苗路上,山路泥濘,大家風雨無阻。三更半夜,文朝榮經(jīng)常是把洋芋煮好,第二天一大早背上山,拿來給大伙分吃;看大伙實在太累了,他悄悄把妻子為女兒坐月子準備的雞蛋,也拿出來……
經(jīng)過3年苦戰(zhàn),海雀村村民在房前屋后種上了華山松、馬尾松,造林面積1.16萬畝,全村光禿禿的“和尚坡”變成了綠色的林海。
植樹造林是為“將來”造福,群眾不能餓著肚皮綠化荒山。文朝榮又開始琢磨提高村里的糧食產量。1989年,海雀村有了白色地膜覆蓋種植,之后,文朝榮又推行土地有機改良和雜交技術,土豆、玉米等糧食的土地單產得以提高。1994年,海雀村糧食生產總量提高到14.5萬公斤左右,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203.5公斤,村民吃飯問題基本解決。
文朝榮還帶頭捐資建學校。在他和多方努力下,海雀村建起了一棟8間校舍的教學樓,還辦起了學前班,全村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
1995年,文朝榮從村支書崗位上離任后,一直擔任義務護林員。他平時早出晚歸,精心呵護著他和群眾辛苦種下的這片山林。多年來,這片林場從未發(fā)生過一次火災。
在他30多年堅持下,海雀村守住了這片林,森林覆蓋率超過70%。因為林地水源涵養(yǎng)充沛,還為周圍7個寨子提供了飲用水源。
2014年,把樹林視為生命的文朝榮因積勞成疾,醫(yī)治無效去世,享年72歲。安葬他的墓地沒有墓碑,正前方是海雀村的萬畝林海。
彌留之際,文朝榮還不忘給前來探望的領導提出希望,盼望村里能在教育、醫(yī)療等方面得到支持,讓村民有更好的生活。
文朝榮的遺愿正在逐步實現(xiàn)?,F(xiàn)在,海雀村有了漂亮的現(xiàn)代化小學和標準的衛(wèi)生室,村里的產業(yè)也有了進一步發(fā)展。今年春天開始,村子還要發(fā)展香菇大棚種植、民宿旅游等經(jīng)濟產業(yè)。目前,海雀村的人均收入已經(jīng)達到1萬元,全村220余戶村民中,有了90多輛小轎車。
“老支書雖然人走了,但我們心里都懷念他?!焙H复宕迕裢豕獾抡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