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在云南省勐??h布朗山鄉(xiāng)曼囡村曼班三隊,娜四在村里上夜校。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4月12日,在云南省勐??h布朗山鄉(xiāng)曼囡村曼班三隊,娜四(左)和妹妹走在村里。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新華社昆明4月22日電 題:“孩子再也不用學打獵了”——拉祜族女獵手告別狩獵
新華社記者龐明廣、王安浩維
“20米外的野豬,當年我一槍就能放倒?!?/p>
說這話時,29歲的娜四正手握奶瓶,耐心地哄著一歲多的小兒子喝奶。
娜四長得瘦瘦小小,耳朵上戴著一對亮閃閃的耳墜,腳上穿著一雙高跟鞋,讓人很難想象她曾經(jīng)是一名獵人。但墻上掛著的一把锃亮短刀似乎在向外人宣告,它的主人可沒說大話。
居住在云南邊境地區(qū)的拉祜族曾世代以狩獵為生。在拉祜語里,“拉”為虎,“祜”為把肉烤香的意思,因此拉祜族又被稱作“獵虎的民族”。打獵一般是男人的事,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勐??h布朗山鄉(xiāng)曼囡村曼班三隊,娜四是寨子里唯一的女獵人。
4月10日,在云南省勐??h布朗山鄉(xiāng)曼囡村曼班三隊,娜四(中)和村民一起跳舞。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4月11日,在云南省勐海縣布朗山鄉(xiāng),娜四在采茶。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娜四已記不清第一次打獵是什么時候。“大概十三四歲,我第一次自己上山?!彼f,當時父親年紀越來越大,妹妹因發(fā)高燒落下殘疾,作為大女兒,養(yǎng)活一家人便成了她的責任。
“不打獵就沒吃的。”娜四說,過去村里人也種糧食,但刀耕火種一年的收成只夠吃幾個月,剩下的半年多只能靠政府發(fā)救濟糧,或者去山上打獵。
慶幸的是,娜四是個天生的好獵手。追蹤獵物、拉弩射箭、設置陷阱……這些狩獵的本事她都十分精通。“許多男人還不如我,我能打到的獵物他們不一定打得到?!闭f起自己的狩獵技巧,娜四很是得意。
但再好的獵手也并非每次都有收獲。有時,一連幾天打不到一只獵物,她只能挖些山藥、野菜,帶回去給家人充饑。
“再也不想打獵了。”回想起曾經(jīng)的苦日子,娜四直搖頭。喜歡打扮的她那時一年只有一兩套衣服穿,沒有鞋子,就只能光腳去深山老林里打獵。更讓她后怕的是,自己有好幾次都險些在山上喪命。
最危險的一次,她正在山上尋找獵物,猛地一回頭看見一頭一人多高的黑熊就站在自己身前?!拔覈樀脺喩戆l(fā)抖,幸好它沒有攻擊我,轉身跑了。”回憶起和黑熊的這次正面交鋒,娜四至今仍心有余悸。
4月12日,在云南省勐海縣布朗山鄉(xiāng)曼囡村曼班三隊,娜四(右)和駐村扶貧工作組組長羅志華交流。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4月10日,在云南省勐??h布朗山鄉(xiāng)曼囡村曼班三隊,娜四(左二)在村里上夜校。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娜四原本以為,自己大概要和父親一樣,一輩子在山上打獵、挖野菜了,但脫貧攻堅的春風吹進布朗山,讓她看到了生活的轉機。
2016年初,云南省打響“直過民族”脫貧攻堅戰(zhàn)。娜四所在的曼班三隊因為貧困發(fā)生率高達100%、村民基本全為文盲、自身發(fā)展動力不足等原因,被當?shù)亓袨橹攸c攻堅的深度貧困村寨。
“頑癥還需猛藥醫(yī)?!臂潞?h一次向這個僅有17戶人家的拉祜族村寨派駐了4名駐村扶貧干部。這4名干部不僅都會說拉祜語,還都是單位里的技術骨干,分別負責村里的種植、養(yǎng)殖、掃盲、修路等工作。
原本連育秧苗、撒化肥都不會的娜四,在扶貧干部指導下,全家經(jīng)過幾年發(fā)展已種下了18畝茶樹。除了茶樹,娜四家去年還種了4畝水稻,一年就收了2000多公斤稻谷。
“糧食根本吃不完,再也不用擔心斷糧了。”娜四指著家里存放的十幾袋稻谷說。作為村文藝隊的領舞,農閑的時候,她還會用手機看視頻學跳舞,然后再教給村里其他人。
在云南省勐海縣布朗山鄉(xiāng)曼囡村曼班三隊,娜四(右)和父親(中)、妹妹在村里合影(4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4月12日,在云南省勐??h布朗山鄉(xiāng)曼囡村曼班三隊,娜四在家切菜。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曼班三隊駐村扶貧工作組組長羅志華說,娜四雖然不打獵了,但還是村里數(shù)得著的能人?!八X子活、不怕生,學文化學得最快,村里種的茶樹就數(shù)她管理得最好!”
今年初,云南省正式宣告拉祜族等9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xiàn)整族脫貧,歷史性告別絕對貧困。娜四所在的曼班三隊也早已實現(xiàn)脫貧。
“我的孩子再也不用學打獵了。”娜四說,現(xiàn)在她的夢想是希望茶樹快快長大。“賣茶葉賺了錢,我要買一輛小轎車,開車去趕街?!?/p>
4月12日,在云南省勐??h布朗山鄉(xiāng)曼囡村曼班三隊,娜四在家晾曬衣服。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這是云南省勐??h布朗山鄉(xiāng)曼囡村曼班三隊一景(4月9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